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2012 Retina MacBook Pro 設定及舊電腦檔案轉移

全新的電腦,安裝了最新版的程式,使用起來本應是件令人愉悅的事,但如何在新的環境裡延續舊的使用方式、無縫接軌,卻還得花些功夫。


OS X內提供的系統工具,不論是 Time machine 或是系統轉移輔助程式,均只有很簡單的功能,讓使用者將舊電腦上的程式、帳號資料、環境設定完整轉移到新電腦上,對某些人來說,是很方便工具。但以我的情況而言,買新電腦時已一併安裝了必要的新版軟體,我並不希望將舊電腦上所有的舊版程式以及一些沒再使用的軟體通通移轉到新電腦上,不但浪費寶貴的儲存空間,而且看了也礙眼,而內建的系統工具並沒有轉移個別程式的功能。另一方面,以舊資料的轉移而言,新電腦內置的快閃儲存裝置也沒有足夠的容量存放累積多年的檔案資料,更別說預留未來資料成長的空間,基於以上的原因,勢必另謀方法建構新電腦的作業環境。
於是拿到電腦之後的這幾天,便開始進行我的土法煉鋼,耗時且緩慢的系統設定流程:
  • 帳號設定:包括第一次開啟電腦時的 iCloud 帳號的設定、網路設定,以及應用程式會用到的 email 帳號,iTunes 帳號等,除此之外,別忘了在iTunes上對新電腦進行 Apple ID 的授權,如此一來在 iTunes Store 上買的音樂、影片、軟體才能在新電腦上下載並播放。
  • 軟體更新:執行一下軟體更新,會發現有一串的軟體待更新,我認為這是必要先行的步驟,以維持系統的穩定與效能。
  • 軟體安裝:雖然在交機時一併安裝了一些軟體,但蘋果店也不是所有的軟體都有賣,每個人用的軟體畢竟不同,把該買的軟體買一買,該找的軟體找一找,安裝完後,電腦用起來才順手。
  • 資料轉移:在本機儲存容量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存放龐大的資料是個問題。
  • 開啟Time Machine:電腦來來去去,資料是無價的,有過慘痛經驗後,對備份一事就不敢掉以輕心。OS X的 Time Machine 好用、方便,準備一顆夠大的硬碟,透過家裡的無線網路,就可以進行無感的備份,不但是本機的快閃儲存裝置,就連外接的硬碟都可一併備份,有備無患。原本在搭配在使用的免費備份軟體ccc ,在這個時間點也出了新版,配合支援 Mountain Lion,但不幸的是已改為付費軟體,價格還不便宜,看來要先觀望一下。
新購入的這台視網膜螢幕的 MacBook Pro ,對我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採用快閃記憶體取代硬碟後,容量只有256GB,而舊的 MacBook Pro的硬碟容量目前已使用了300多GB了,更不用說未來用量的逐漸增加,因此勢必要改變目前將所有檔案資料都儲存在電腦內硬碟的作法,將部分資料儲存在外接硬碟。
經過簡單的評估之後,決定將佔據儲存空間較大的照片、影片及較少用到的文件放置在外接硬碟,較常用的文件及音樂則存在本機的快閃儲存設備。
目前主要是用 Aperture 及 iPhoto 來做照片及短片的管理,利用 Aperture Referenced images 的管理模式,可將原始檔至於 Aperture Library 外的其他位置,於是我決定將 iPhoto 及 Aperture library 置於本機的快閃儲存裝置,而照片原始檔則放在外接硬碟,如此一來,我可以將library帶著走,而佔用大量空間的原始檔則存放在家中的外接硬碟中,而每一張照片在 Aperture library 中都有一張縮小版的 Preview,雖然原始檔在外接硬碟,但整個資料庫卻隨時存放在本機,即使未接外接硬碟,進行照片管理及編輯都沒有問題。iPhoto 沒有這樣的功能,所有的原始檔都被包在library內,以我目前的情況而言,使用上的彈性又少了一些,看來,未來還是多用 Aperture 為宜。
目前手邊只有一顆閒置的 320GB USB 2.0 的外接硬碟,暫時就先拿來用用,整個資料拷貝、轉移的過程還真花了不少時間。資料各就各位後,即使是將 Aperture或iPhoto 的 library 置於外接硬碟上,整個使用經驗都還相當順暢,跟原本那台2006年版的 MacBook Pro 使用起來簡直是天堂與地獄之別,本來還在認真考慮是否要買台 Thunderbolt 的 RAID 硬碟作資料儲存,現在看來可以多給這顆USB 2.0 的外接硬碟一些機會,頂著先。

沒有留言: